燃氣發電運行靈活,機組啟動快,像年輕人一樣反應靈敏,既可基荷發電,也可調峰發電,便于接近負荷中心,提高供電可靠性,減少送變電工程量,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。
近日,生態環境部下發文件要求,重點區域建設項目原則上不得新建燃煤自備電廠,鼓勵使用清潔燃料。
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及減碳目標的確定,“十四五”將是我國能源向清潔化轉型的關鍵期,燃氣發電配合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思路被認為是能源轉型的有效路徑。數據顯示,2020年我國燃氣發電僅占發電總量的3.2%,仍有巨大發展空間。
但同時,燃氣發電還面臨著環保要求偏高,調峰價值尚沒有完全體現,維護成本過高等諸多問題。
未來,燃氣發電該如何更好地釋放經濟性,并找準定位優化運行,讓每度電更有價值?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陳宗法表示,在市場化改革過渡期、能源清潔轉型期、油氣對外依存期,相關部門應保持對氣電的政策支持力度,更穩妥、積極地推動氣電競價上網。
成本偏高,經濟性優勢不足
陳宗法介紹, “十三五”末我國燃氣發電裝機規模比“十二五”末增長了75%,但總裝機量仍未達到“十三五”規劃中設定的1.1億千瓦目標。截至 2020年底, 我國燃氣發電裝機容量為9802 萬千瓦, 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4.5%,僅為火電裝機量的 7.9%;發電量為2485 億千瓦時,占全國總發電量的3.26%,與歐美地區25%-35%的比例仍有一定差距。
“經濟性優勢不足制約其發展步伐,也導致其市場競爭力不足。用戶能否用的上、是否用得起是燃氣發電亟待解決的問題。”陳宗法說。
數據顯示,2020年入冬以來,國網區域氣電最大發電能力僅為裝機容量的40%,華東燃機缺氣停機比例超70%,全國平均燃機利用小時數為2618小時,僅是煤機利用小時數的60%。
以熱值計算,每立方米天然氣大概可以發電3.3度。燃煤電廠的發電成本約為0.2—0.3元/千瓦時,只有當天然氣價格在一元左右時才能勉強與煤電相抗衡。目前, 燃氣發電成本為 0.6元-0.7元/千瓦時,是平價風電光伏的兩倍。
“若利用小時數能達到4000小時,氣電經濟性才能得以釋放。但以目前的利用小時數來看,氣電平均每度要比煤電貴0.4元-0.5元,毫無經濟優勢可言。”某證券公司市場研究人士指出。
與此同時,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較高,關鍵裝備主要依賴進口,過高的價格限制了其增長。目前各地燃氣發電的燃料氣價格約為2.2元-2.7元/立方米,天然氣成本占氣電總成本的80%,對氣電企業帶來較大經營壓力。
“在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下,未來‘新型電力系統’的構建已明確以新能源為主體,燃氣發電還將面臨新能源發電平價上網的競爭。”陳宗法說。
靈活性更強,調峰替代優勢明顯
受訪人士均表示,盡管燃氣發電面臨諸多挑戰,但也存在巨大發展機遇。
陳宗法表示,一方面,燃氣發電項目承擔的經濟風險高于燃煤發電廠,特別是LNG發電成本一般遠高于燃煤電站。“但燃氣發電廠運行靈活,機組啟動快,像年輕人一樣反應靈敏;煤電開關機則像老年人一樣遲緩,因此燃氣發電既可基荷發電,也可調峰發電,便于接近負荷中心,提高供電可靠性,減少送變電工程量,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。”陳宗法說,“我在廣東省調研時發現,燃氣發電對于現貨市場有更強的適應性和靈活性。”
上述某證券公司市場研究人士指出,燃氣發電是綜合優勢最強的調峰電源。“隨著風電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并網的比例和數量越來越高,其波動性和間歇性給電力系統提出大量調峰需求。燃氣發電具有運行靈活、啟停時間短、爬坡速率快、調節性能出色等優勢,相對于燃煤發電、抽水蓄能、電池儲能等調峰電源,是響應特性、發電成本、供電持續性綜合最優的調峰電源。”
另一方面,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倒逼我國構建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,倡導綠色低碳生活,燃氣發電作為清潔的冷熱源將發揮替代作用,成為輔助新能源發電的重要調峰手段。
“未來,沿海地區煤電退出步伐將快于內陸。隨著火電供電優先級排位退后,燃氣發電量也自然會因此提升。當然,這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。”上述證券人士說。
“預計2025年實現碳達峰后,我國將穩步實施煤電退出計劃。因此,燃氣發電作為清潔能源,仍是未來替代傳統煤電的重要選項。”陳宗法說。
優化存量氣電,提高度電價值
業內人士普遍認為,燃氣發電適合在沿海地區,以及峰谷差較大的電網中發揮作用,以其效率高、排放小、靈活性強的電源角色,實現與風電、光伏等新能源的協同發展。
陳宗法表示,燃氣發電未來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天然氣,正確定位燃氣發電是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,構建“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”的過渡能源、調節電源,是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轉型的中間地帶。“應在沿海城市、冷熱電負荷中心、天然氣產地及管輸側、LNG接收站周邊布局。新項目選址應進行科學論證,以降低投資風險。”
“要優化運行存量氣電,提高度電價值。目前,我國氣電規模已突破1億千瓦時 ,如何進一步提高綜合能效、開展輔助服務、增強市場競爭力,需要企業采取一系列措施。”陳宗法進一步指出。
受訪人士均表示,未來要重視燃氣發電設備技術迭代,打造一體化燃機發電產業鏈、供應鏈,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,并將提高國產設備市場競爭力與政策扶持相結合,保障投資者積極性。
來源:中國能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