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國家能源局召開2023-2024年采暖季天然氣保供專題會議(以下簡稱“保供專題會議”),要求油氣央企繼續帶頭保供穩價,堅持立足國內全力增儲上產,確保儲氣庫滿庫入冬、“全國一張網”安全穩定運行,千方百計保障采暖季天然氣供應平穩。
冬供進入倒計時,今冬明春,國內天然氣供需形勢如何?與往年有何變化?是否有充足資源保障?
《中國能源報》記者了解到,作為氣源供應主力軍,中國石油、中國石化、中國海油和國家管網集團正全力以赴,蓄足過冬“底氣”。據上述企業相關負責人透露,根據預判,今冬明春全國天然氣消費將呈恢復式增長態勢,全年及采暖季天然氣供需形勢總體平穩。
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資源與市場部副總經理王欣表示,今年冬季大概率為暖冬,天然氣供應相對寬松,出現大范圍、持續性供氣緊張的可能性較低,但也要謹防特殊因素導致的階段性用氣偏緊情況。
需求增長供應有序
今年,我國天然氣市場呈現出恢復性增長。
從供應側看,預計今冬明春國產氣和進口氣均將穩步增長。“基于‘三桶油’產能建設情況,預計國產氣產量為1058億立方米,增速為5.0%,新增氣量約50億立方米。”中國石油天然氣銷售公司(昆侖能源有限公司)副總經理武藝說。
在LNG(液化天然氣)氣源方面,預計新天唐山、浙能溫州、北燃天津、華盈潮州、中石化龍口與國家管網龍口LNG接收站集中投產后,合計新增進口能力將達3050萬噸/年,創歷史新高。同時,LNG長協陸續履約,2023年新增履約長協474萬噸/年,其中“三桶油”占比51%,第二梯隊企業占比49%。進口管道氣方面,今年總體供應增加33億立方米,進一步為天然氣供應增添保障。
在需求側,2023年,受宏觀經濟恢復、上年消費基數較低、煤炭供應充足及新能源發電快速增長等因素影響,我國天然氣需求增速觸底反彈,預計國內天然氣消費量約3880億立方米,增加205億立方米,增速為5.6%,較上年有所提升。主要用氣行業需求穩步增長,其中發電用氣增速領漲。
“綜合來看,今年12月的消費量有可能最高,預計為422億立方米,增速為5.3%。明年1月消費增速或最快,為9.9%,消費量預計為409億立方米。”武藝說。
“總體來看,今冬天然氣資源‘底氣’較足,供應情況較為樂觀。但受各種因素影響,局部時段和局部區域或出現用氣緊張。要時刻關注中亞氣減量以及LNG進口量超出預期等不確定因素。”這一觀點也成為第五屆重慶油氣論壇冬季峰會與會專家的共識。
全力以赴積極備“糧”
每年冬供都是一場“大考”。為備考,各供氣企業多措并舉,齊力保供。
其中,中國石油已于6月啟動冬季保供工作,并編制《2023-2024合同年天然氣供應保障工作方案》。“我們堅持保民生、保合同、保存量、控增量、守政策,持續加強產業鏈協同、持續優化資源地結構,不斷控制資源池成本,落實好保供工作。”武藝說。
“為進一步加大市場化資源配置力度,提高冬季資源配置效率,我們通過重慶交易中心常態化開展西部LNG工廠原料氣競拍交易,交易價格已成為國產LNG出廠價格的重要定價參考。同時,加大資源投放力度,持續穩定開展西部LNG工廠原料氣交易,通過公平公開的交易機制發現價格。”武藝補充說。
中國石化也“真金白銀”投入。“為保障穩定供應,我們新建4個LNG儲罐,合計罐容93萬立方米。新建1座LNG接收站,設計周轉能力600萬噸。” 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銷售管理部副經理張大為說,“我們全力籌措足夠的天然氣資源,保證資源量、合同量和供應量穩定。”
“預計今冬天然氣供應相對寬松,但也要警惕出現大范圍、持續性供氣緊張的可能。因此,我們全力上產國產氣,提前籌措進口LNG資源。一是保障自產海氣和煤層氣穩定供應,在產氣田努力做到能產盡產、能超盡超。同時,穩定LNG長協,持續做好進口LNG船舶運輸及接卸,發揮LNG儲罐調節作用,保持中高位庫存。”王欣介紹。
國家管網集團也開足馬力保供。據悉,今年冬季,與管網連接的18座儲氣庫工作氣量已經達到200億立方米,每日最大采氣沖鋒能力超過2億立方米。
穩中存“憂”主動應對
不過,也有業內專家表示,雖然目前國內天然氣供應形勢平穩且較為寬松,但仍可能面臨突發情況。
一方面,供暖季形勢多變,當前國內LNG基礎設施運營能力有限,既面臨極端天然氣下的階段性供應短缺風險,也面臨暖冬天然氣嚴重供大于求、資源無處消納、供氣企業巨額虧損的風險。
“另一方面,雖然我們已經按照要求與下游用戶足額簽訂保供合同,但由于市場需求難以準確預測、客戶等待低價的心理等因素導致下游市場存在需求不實、違約欠提以及超合同用氣等行為,加大了供氣企業資源籌備難度和風險。”王欣說。
王欣建議,供暖季開始前保障LNG接收站庫存在適當水平,既要避免庫存過低導致資源短缺,也要避免庫存過高失去靈活性。
多位供氣企業人士認為,用氣單位要客觀、準確評估供暖季期間用氣需求,加強合同履約管理,嚴格按照合同約定供氣、提氣。同時,壓實產業鏈各環節保供責任,健全LNG接收站第三方開放考核機制。各供氣企業、國家管網公司間也要加強溝通合作。
某城燃企業相關人士表示,目前城燃企業供應情況好于去年,供應缺口下降60%。“當前天然氣供應量已經不是問題,價格是否合適反而成了更為重要的因素。”
“經歷了去年買氣賣氣比較‘憋氣’的情況后,城燃企業要進行精準需求預測,落實采暖季資源合同。”上述燃氣企業相關人士說,“看得見的量、摸得著的價是保供基礎。同時要簽訂責權對等的保供協議,圍繞‘氣不打一處來’和需求結構,拓寬資源與渠道,制定特殊時期因地制宜的供氣應急預案。”
北京世創能源首席研究員楊建紅表示,各用氣企業要做好需求側管理,加強價格預警預測,促進天然氣安全平穩供應。
另有專家認為,天然氣需要供應安全,也需要價格安全。要盡快形成成熟的市場化定價機制,逐步解決進口氣價格倒掛問題。同時,加大改革力度,減少中間環節,降低終端用氣成本。
來源:人民日報中央廚房